雖然遇上來自隔壁鄰居的關懷,不過在國際友人與魔法部的協助下,我們終於順利前往韓國釜山,參加第七屆國際海廢大會(The 7th 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nference,7IMDC)。
2018年的第六屆大會上,當時台灣代表僅有3個NGO、3位學者與1位公部門共7人。相隔4年,今年我們的團隊浩浩蕩蕩,包含成大、黑潮、慈心、澄洋與湛共15位。這次發表的主題也非常多元,從海廢監測數據如何裨益政策決策、河川漂流物監測、以潔淨科技對抗海廢(湛鬥機)、牡蠣微塑膠中的持久性有機物、漁網供應鏈與商業模式、廢棄漁網的生命週期、黑潮的島航微塑膠調查,以及在小學與在地店家創造減塑行動的環境教育案例。
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往哪裡去?
今年7IMDC的九大主題包含(1)監測、(2)研究、(3)技術與創新、(4)教育、民眾意識和溝通、(5)法規、法律和政策、(6)循環和廢棄物管理、(7)經濟、金融和私部門參與、(8)海洋來源的海廢,以及(9)國際合作。
其中,研究、監測與法規政策場次最多,也是我們澄洋主要著力的領域,這次(在老闆的逼迫下)我們一共有3場口頭跟5張海報發表。我們分享了台灣的海廢快篩監測怎麼幫助海廢治理、河川漂流物監測、漁網供應鏈與商業模式、海底垃圾、公民科學等等。最開心的是我們出版的漁業廢棄物圖鑑在會場上大獲好評!大家一直敲碗有沒有英文版本。當我們對於廢棄漁具的來源與漁法坎坎而談時,我們也才發現,國際對於海廢的關注已經慢慢從陸地移往漁業跟海洋來源的海廢。了解其他海廢專家跟我們航道方向一樣實在是太令人振奮,很希望未來能跟國際夥伴有更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