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珊瑚公民科學可說是海洋公民科學的濫觴,各執行團隊的寶貴經驗對於當前的海洋公民科學發展至為重要。此外,隨著新科技發展和大環境的變遷,珊瑚公民科學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在這次的「出發了!海洋小小兵」海洋公民科學嘉年華中,我們規劃了「珊瑚公民科學的展望與未來」論壇,邀請長年執行珊瑚公民科學的團隊,希冀藉由各方齊聚對話,將珍貴的經驗傳承下去,也透過論壇一同探問珊瑚公民科學的未來。
我們邀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陳麗淑助理研究員兼組主任擔任論壇主持人,並請在臺灣各地執行珊瑚公民科學的團隊擔任與談方,包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由陳姿蓉議題部主任代表出席)、社團法人台灣咾咕嶼協會(由陳汯葰秘書長代表出席),以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由張家維監事代表出席)。

論壇一開始,主持人和四位與談人分別進行八分鐘的簡報,簡介各團體在珊瑚公民科學的執行現況,之後方進行對談。對談內容包涵:執行公民科學時遭遇的最大困境、希望何種資源支持、對於調查方法統一與否的看法、有助於珊瑚公民科學的新科技,以及未來願景。
論及困境,陳汯葰秘書長和陳姿蓉主任都提到必須讓更多民眾瞭解珊瑚公民科學及其對環境的意義,並且要擾動更多民眾參與,無論是成為珊瑚公民科學家,或者透過捐款、關注或行動的方式,協助珊瑚公民科學持續下去。陳麗淑主持人認為民間團體執行珊瑚公民科學這樣的長期監測研究,是非常辛苦的。而對於參與的公民科學家,一直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難免覺得乏味或孤單,也容易失去意義感。此時,像海保署頒獎表揚績優海洋公民科學家的活動設計,就會讓夥伴知道他不是自己一個人,他做的事是有人看見的。
除了人,經費是另一個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張家維監事認為珊瑚公民科學必須持續進行,他以桃園大潭藻礁的開發案為例,表示這些累積的調查資料對於未來政府行政是有助益的。主持人進一步總結,若政府能夠指定某些調查點作為長期監測點並提供必要經費,不但能夠累積海洋調查資料,民間團體也可以稍稍放下肩上重擔。陳姿蓉主任和陳麗淑主持人也不約而同以珊瑚總體檢的訓練官為例,談到培育訓練官需要的經費相當可觀,民間團體是無法負荷的,必須要靠政府的力量。然而陳姿蓉主任也反思,難道珊瑚公民科學得一直仰賴政府嗎?這呼應陳汯葰秘書長前面所提:全民的力量如何參與?
這次論壇也激盪出一些想像。陳姿蓉主任發想到能否有個「公民科學諮詢平台」,民眾在上面提問,平台上的科學家協助釐清問題意識,調查方法及數據分析等。針對這個發想,討論進一步延伸到AI在珊瑚公民科學可能的發展。陳麗淑主持人提到一個做法:當研究人員調查完某地並將資料匯入AI建立資料庫之後,往後進行調查的任何團體只要利用AI辨識,就能立即獲得正確的資料。如此一來,未來就可以擴大參與。
論壇最後,陳麗淑主持人總結道,公民科學就是要簡單、清楚,不要複雜。除了最初的調查設計,學者、民眾,NGO和地方居民的交流也很重要,特別是在執行時遇到問題需要有人陪伴。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由政府整合建立的諮詢平台就有其需要。回歸到較個人層面,怎麼維持熱情也很重要。今天的頒獎對於公民科學家來說有很大的意義,而獎勵或許不僅只獎牌,可能是實質的回饋或獎勵,重點是讓參與調查的公民科學家不會因為無人聞問而鄙棄正在做的事。最後,如何透過AI激發研究的能量,讓更多公民團體能運用學界的AI成果,是相當具有潛力的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