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海邊看過紅紅的小豬撲滿嗎?廢棄漁具圖鑑發表記者會

繼去年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合作,出版台灣第一本廢棄漁具圖鑑後,今年我們將目光轉移到西海岸,聚焦在養殖牡蠣的浮具上。

牡蠣養殖,是台灣西南沿海重要的產業。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因為潮間帶地形的不同,以及外在環境的差異,使得不同縣市使用的養殖浮具各有差異。像在雲林外海、嘉義白水湖、好美寮海域,與台南部分外海多用浮筏式養殖;嘉義縣漁民多半使用再生泡綿(EVA)浮具;而澎湖則是以延繩式養殖。

將尺度放大來看。東亞是全世界相當重要的養殖產地,以中國占全球產量86%名列第一。而韓國、日本與台灣的牡蠣養殖,雖然追不上中國的車尾燈,但也是全球排名前六的生產者。不過,不只牡蠣,海帶、紫菜、龍鬚菜與鮑魚,都會使用到各種浮具,又以質輕價廉的保麗龍最普遍。

中國近幾年以大力提倡減少養殖保麗龍所造成的「白色污染」,開始補助漁民使用較耐用的HDPE跟PET材質浮球(不過還是會漂來台灣…)。南韓意識到保麗龍造成的微塑膠污染,從2009年起鼓勵漁民使用替代浮具,由政府給予漁民補貼,加上設置保麗龍減容設備、港口清潔船與加強漁民教育,多管齊下治理海廢。日本有減容回收,以及嘗試用油化熱裂解技術,但後者尚未市場化。

那台灣呢?

台南市政府從2012年開始提出替代浮具;近來嘉義縣政府也提倡使用替代浮具。目前台南、嘉義與澎湖都規畫在2023-2024年全面禁用保麗龍,替代浮具以EPP(發泡聚丙烯)和HDPE硬式浮筒為主。

除了替換容易碎裂的保麗龍,浮具的去化,也是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