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介申
當海洋垃圾無國界漫遊、海廢的治理也正努力跨越國界限制。由南韓的國際合作署(Korea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KOICA)與菲律賓政府合作的2021-2025「Enhancing Marine Litter Management in Manila Bay, the Philippines(菲律賓馬尼拉灣海廢加強管理)」計畫,其中一個目標是輔導在地利害關係人建構一套海廢監測與政策評估的系統。因此,澄洋受邀前往馬尼拉分享台灣如何針對議題設計科學實驗,培訓公民科學家收集具有政策價值的數據。
授課對象是菲律賓25位海廢管理業務的公務員、企業人士與研究人員。由於我們共享相似的氣候與環境,眾人十分訝異於台灣透過公開的快篩監測與髒亂通報機制,眾多跨部會單位可在短期內協調清理氣候象造成的海廢熱點。他們也對澄洋在高屏溪與淡水河進行的漂流物動態追蹤實驗深感興趣,例如去年(2022)我們與湛藍海洋聯盟、台北市民權國中師生合作划船尋找漂流木片,提供一個安全但深刻的體驗。又或是2020年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踩著共享單車,以無紙低碳的方式踏查數百公里河岸範圍,標示出流域內的垃圾熱點。
利用這場培訓的機會,我也有機會認識近十年的老朋友-海廢界知名學者Martin Theil,暢聊對方如何說服五大洲各國的公民科學家,上傳數百筆珍貴數據與照片。聽完Indonesian Waste Platform的Marta (Ica) Muslin 分享在科摩多島上的經驗,她們遊說漁民改變行為,減少因漁獲保冰製造的海廢塑膠袋,來保護當地珍貴的珊瑚礁資源與生態旅遊產業。我也協助構想一個保冷磚租用機制的循環經濟方案,或許可以提供經濟上的動機,改變漁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