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至金門參與海委會海洋環境焦點座談

金門的海廢嚴重嗎?很榮幸受邀到金門大學,與金門在地的環保局、國家公園、漁會、海保署巡查員、NGO與相關學者專家,一起討論未來在海廢議題上,是否有機會在監測、移除或回收上有合作的空間。

以我們過去四年在第一線的調查,離島的海廢大約占全台海廢量的三分之一,而金門的海廢現存量(standing stock)約莫是200噸。金門的海廢類型,以保麗龍、漁網、硬塑膠浮球最多。而這些海廢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也曾經以抽樣的方式,撿拾台灣10個海岸上的寶特瓶,用上面的標籤文字跟條碼來辨視其來源。當時就發現,金門海岸上的寶特瓶,有九成是來自中國。

我在會議前蒐集了中方近年針對海廢所採取相關的政策跟措施。若以《檀香山策略》中的三大面向-減少陸源進入海洋的垃圾、減少濱海/海岸的垃圾,以及減少已在海洋中的海廢一一檢視。在源頭減量方面,中方已有塑膠袋限用措施、生活垃圾分類、固體廢棄物進口規範,以及朝向循環經濟如廢塑料加工、回收再生等鼓勵措施。監測調查方面,近年中方也展開海洋微塑料監測,以及沿岸海灘的垃圾監測。而在移除方面,則透過海域綜合治理、清理河面、湖面與海面的漂浮垃圾;開展海上環衛工作與海洋垃圾清理等多管其下。

此外,因應2023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中國在今年公布了《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動方案》。方案中提到,在中國沿海65個海灣,有3年的「拉網式海洋垃圾清理行動」。方案裡也設定KPI,說要在明年(2025)及時有效清理65個海灣內岸灘垃圾,使海面漂浮垃圾密度明顯下降;與3年後(2027)達到「65個海灣內海洋垃圾密度大幅下降,常態化達到清潔水準」。

除了設定3年後的目標之外,方案也包含6項重點任務:建立健全海洋垃圾常態化治理體系、嚴控陸源垃圾入海、強化海上垃圾防治、及時清理岸灘和海漂垃圾、規範處置上岸垃圾、加強海洋垃圾調查與監管,藉此「引導沿海地方形成陸海統籌治理海洋垃圾的管理閉環」。

整體而言,雖然我不太確定「拉網式」指的是實體的攔截索還是一個概念標語就是了,而目前的KPI雖然有訂定年份,但實際要下降到什麼程度則沒有看到實際的數字。而方案裡提到的「閉環(close loop)」,我認為能在海洋垃圾治理的概念中納入循環經濟確實是滿耳目一新的,雖然還不確定其執行成效如何,但看到中方在海廢治理有這樣的躍進,我個人還滿期待看到台灣海岸上中國製造的海廢能因此減少。此外,廈門大學在2017年就開發了「廈門灣海漂垃圾漂移軌跡預測系統」,看起來是結合即時的攝影鏡頭與洋流數值模式模擬的方式,來推測海漂垃圾的動向(fate)。若有機會進行學術或科學交流,我還滿好奇這預測的概率。或是說,如果預測垃圾會抵達金門,可以早一點通知我們的環保局嗎XD

至於大家最關心的,養殖或漁業廢棄物要怎麼追溯來源呢?漁會的祕書認為可能不太容易,因為近年許多漁民會利用小三通或電商購買中國製造的漁具。或許未來可以設計一套調查或透過訪談,進一步了解這些漁業廢棄物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