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廢棄物治理已成為全球性環境挑戰,尤其在印太地區,其龐大的海洋生態系統與塑膠污染問題形成尖銳對比。為回應此迫切需求,在海保署舉辦的「2024海洋廢棄物國際研討會」上,我受邀分享其對印太地區海廢治理的洞見與實務建議,並以全球合作視角探討未來的治理方向,並與IGES全球戰略研究所的Dickella博士共同與談。
印太地區的治理挑戰與契機
我在演講中指出,印太地區不僅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也是受海廢影響的重災區。80%的海洋塑膠來自陸地源頭,其中許多經由印太地區的河流排入海洋,對生態環境與沿海社區的經濟活動帶來巨大壓力。治理海廢的關鍵,在於針對塑膠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從源頭減量到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每個環節缺一不可。
臺灣的貢獻與未來角色
作為印太地區的重要成員,臺灣在廢棄漁具回收與循環再利用方面展現卓越成果。臺灣的刺網實名制及漁具回收補助機制,不僅有效降低漁具流失率,更透過與回收產業的合作,將廢棄漁具轉化為高附加價值產品,為區域內的海廢治理樹立了典範。未來,印太地區需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架構,透過資訊共享、技術交流及政策協調,共同提升海廢治理能力。
區域合作的重要性
我也特別強調,海廢問題的複雜性不僅需要國內的政策支持,更需跨國合作來整合資源與技術。我認為,印太地區可以透過以下策略深化合作:
- 建立區域行動計畫:制定涵蓋塑膠源頭減量、廢棄物管理及技術創新的共同目標與標準。
- 促進技術交流:分享各國在回收技術及廢棄物再利用上的創新成果,推動技術轉移。
- 加強政策協調:建構國際的法律框架(例如塑膠公約),促進區域內廢棄物治理的標準化與法規落實。
攜手邁向塑膠零污染的未來
海洋廢棄物治理不僅關乎環境,更關乎人類福祉與未來世代的永續發展。透過深化印太區域合作,將能打造一個以永續藍色經濟為基礎的共同體,從根本上解決海廢問題。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展現了澄洋在推動國際合作與海廢治理上的重要角色,也為未來區域治理開創了新的契機。
澄洋將持續致力於推動海洋保育與塑膠污染治理,並以實際行動實現塑膠零污染的目標,為全球海洋永續發展貢獻力量。